阅读历史 |

第462章 要,还是不要?(1 / 2)

加入书签

第462章 要,还是不要?

他吃了晚饭过来的时候,已经六点多了,不过里面的渣土车并没有发车。

目前市区运送渣土,要到晚上七点之后,夏天一般是八点,有时甚至是八点半或者九点。

因为在这时间之前,路上的行人很多。

下午跟看门的大爷接触过,晚上来,发了烟聊了一会儿,武元胜就问出了他的一些情况,以及渣土所倒的土场位置。

(他觉得“一回生,二回熟”,在任何时候都适合。)

大爷说他姓潘,是郊区潘村那边的人,今年65岁。

倒土的地方有两处:

一处还是在余粮洲,另一处在月亮弯公园旁边。

两处地方,鱼梁洲肯定要近很多。

月亮弯公园很远,在城西郊区的江边上,离市区工地这边,有十几里路的距离,对面是万山的“桃花岛”。

这个跟余粮洲的情况差不多,都需要从别的地方调土。

后八轮开得很快,不到20分钟,就到了地方。

大桥也没有建设。

在知道倒土的地方后,大多数的人,都是选择去离得更近的余粮洲渣土场。

冬天天气冷,七点路上已经没啥人了。

那时的公园,面积特别大,至少是现在的3倍以上,横穿江面的卧龙大桥已经建好通车。

只有刘四指跟他两人选择了去更远的月亮弯那边。

武元胜在后八轮发车后,才跟着渣土车一起出发。

前世他去过很多次。

等待后八轮发车的时候,寻宝捡铁队伍的那些人,刘四指、薛猴子、杨炭头、万能、老黎、胡至祥还有姐夫丁常喜等也过来了。

(这年头,渣土车都是“全保”的,很多人都不怎么怕出事,红绿灯抢时间是常见的事情。)

这里是紧贴公园西面的一处位置。

不过那时候看见的景象跟现在不一样。

(武元胜不喜欢跟大多数的人在一起抢资源,刘四指是因为住的地方,离两边土场的距离大概差不多,另外他也觉得余粮洲那边的同行太多。)

等了一会儿,他们就离开去土场了。

他们同样是每天观察着老城区回民街这处工地的情况。

他们来了,大家聚在一起聊了会天。

在聊天时,他也发了名片给潘大爷,让他有古玩方面的信息,可以打他电话,不管是他自己的东西,还是别人的,都可以联系他。

现在公园虽然是公园,不过面积很小,里面的建筑也都是九十年代的风格。

之所以把土倒那么远,潘大爷说,他听别人说的是,要扩建公园,对公园的环境进行升级。

倒土的地方,靠近河堤,白天他来过,知道附近的环境。

那边之前的土,都是沙土,不适合绿化种植。

当然,这两年他也去过。

不远处是废弃的沙石场,那里还有少量的挖沙机器以及破旧的挖沙船。

目前整顿资源,这边是不允许私人挖沙了的。

前世公园建好之后,他没有看到这些破旧的砂石场,肯定是公园扩大后,把它们也变成公园的一部分了。

武元胜把车开到一处不影响施工的位置停好,带上“装备”,去倒土的地方开始“工作”起来。

公园这边,从整体大范围来看,晚上过来倒土的渣土车,不只是回民街那边的,还有其它工地的。

这些从车辆往里面走的情况以及远处多个打着头灯,应该是捡铁的人就能看出来。

公园面积大,需要的土多,越多越好。

他探测寻找了大概三四分钟,刘四指才到,三轮摩托车还是比车要慢不少。

武元胜在土堆上看见的有水管,还很长,不过他没捡,面包车不怎么好放。

再说捡这水管,还不如多捡几个瓷片。

刘四指的想法不一样,过来之后,看见了铁,他都是会捡起来的,只要能卖钱就行。

回民街的一层土,因为也是属于老城区的范围,里面铜钱、铜元以及其它的杂件都有。

探测的时候,他还是以信号强、面积范围大的物品为主。

面上的那些瓷片,看见了也是先扫荡一遍。

因为是装好了渣土才发车的,所以刚来的这一阵时间,他们两个人根本忙不过来。

武元胜在扫荡了几处渣土堆后,干脆不探测了,直接捡东西。

(他来这里之前,就提前把机器组装调试好放在车里了。

到土场的时候,在这里也没看见推土机,只有一個负责指挥倒土的人。

渣土车来了之后,都是挨着河堤往下倒。

公园面积大,这一大片地方,估计倒上十天半个月都没问题。

没有推土机推土也好,这样土堆里的瓷片、钱币或者其它物品多,就可以寻找完,不用怕被推着埋没了!)

一层土,除了面上看见的瓷片、铁等有价值的物品,还有不少的石础。

那些形状不好的他没捡,鼓形的墩子,不算重的,发现了,他都搬到了面包车上。

武元胜没有用探测器,刘四指一样没有用,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